查看原文
其他

曾经风浪的马当路


马当路      在上海的马路中,马当路可谓是一条很不起眼的路。

马当路北起广场公园,往南穿过东西走向的金陵西路、淮海中路、兴安路、太仓路、兴业路、自忠路、复兴中路、合肥路、建国东路,南至徐家汇路接蒙自路,全长1728米,宽12.0~16.0米,车行道宽7.4~9.4米。

      路史篇

说起马当路,也是算是有些历史年头的。它筑于1898年,初起名“狼山路”。1906年,又以法国驻沪总领事名改称“白来尼蒙马浪路”。1946年,汪伪政权接收租借,以江西省地名“马当”命名,改称为马当路。“白来尼蒙马浪”,则名字读起来,龊克得来要命,老上海也习惯叫它“马浪路”。

淮海中路马当路东望旧景:左侧是尚贤坊,前方转角是老天宝银楼,其后面是双禾村。

既然这里过去是法租界,找来原名看看:“Rue Brenier de Montmorand”。Brenier de Montmorand是谁?有两种可能,淮海路过去叫霞飞路(Avenue Joffre),这个“Joffre”大家都知道的,是法国元帅。那么,马当路原来的名字,很可能也和法军有关,Antoine François Brenier de Montmorand,法国第一帝国时期荣誉军团的将军,创立了第三军团。

还有一种可能,1906年开始用的“Brenier de Montmorand”的路名,取自同治三年,法国驻沪总领事Brenier de Montmorand Vicomte,当时的文献中,就翻译成“白来尼”。此人在光绪二年(1876年)至光绪五年,又出任驻华全权公使。

马当路被开发之前,是一条以老式石库门建筑为主的居民密集的老马路,在当地老居民心里,向来把马当路分成,南马当路与北马当路,以合肥路为界。

马当路区域旧景

在合肥路与建国东路之间的马当路,曾经被棚户区的扩张所梗阻,南北互不贯穿,陌生人找到这里常常会迷糊,明明是相邻的门牌号,却要从黄陂路,或者淡水路绕行过去后才能找到。

马当路旧景

南马当路虽然也有石库门建筑,但两边的房子破败,与石库门房子夹杂着年代不很久远的西式新式里的北马当路,形成了“上只角”与“下只角”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现在的马当路,一幢幢充满现代感的高楼大厦,各种高档的消费会所和商场,使这条一向低调的路,猝不及防地变得时尚起来。

     名居篇

宠辱不惊的马当路,在过去的岁月,承载它们痕迹的,便是这条路上默默伫立着的老房子。又因为地处管辖相对“宽松自由”的法租界,当时许多中国革命党人和外国人就利用这一条件,积极从事各种组织活动,马当路上风浪不断,却始终声色不动。

马当路306弄普庆里4号金九旧居、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有名的要属这条叫做“普庆里”的石库门弄堂——在马当路306弄的弄口,挂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的招牌,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就曾在这条弄堂内的4号——换句话说,如果棒子真要考证历史,那么,他们国家的历史,应该往前再推26年,从上海的马当路算起。

普庆里建于1925年。1910年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后来沪韩侨逐年增加,其中85%居住在法租界。1919年韩国学生和群众在汉城举行大规模反日示威,随即发展为全民族的反日起义。起义被日本占领军镇压后,大批韩国爱国志士流亡到中国,继续从事反日活动。

在上海活动的各派政治力量,经协商决定成立一个临时政府,以便向正在举行的“巴黎和会”提出独立的要求,当年4月1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对外则称“高丽侨民事务所”。为躲避日本侦探的破坏,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曾数次迁移。1926年12月14日金九当选为临时政府领导,他的住所马当路306弄普庆里4号成为临时政府的活动中心,一直到1932年被迫撤出上海。

韩国独立运动元勋金九先生

金九先生与他的中国朋友们(前排右一朱佳蕊,后排左一褚凤章,右二陈桐生,右三金九)

普庆里4号,是韩国临时政府在上海办公时间最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旧址。穿过底楼天井便是会议室,墙上悬挂着金九等当年韩国志士的黑白照片以及临时政府的两面旗帜,中间是一张方桌,上面放着茶具,桌子周围摆着一圈圆凳;后面是灶间。二楼是金九办公室兼卧室,三楼是“要人宿舍”,宿舍隔壁原亭子间开辟为展览厅。

从旧址往南,在原马当路404弄1号(现已拆迁),曾是高丽小学,流亡至此的韩国孩子,当年就在这里上学,小小的天井里立过一个篮球架,那篮球架一直立到房子被拆除的那一天。  
马当路278弄西成里16、17号书画家张大千、张善孖兄弟旧居
1923年因家道中落,24岁的张大千从四川内江来到上海,寓居马当路278弄西成里16号,隔壁17号是张大千兄长张善孖的寓所,两个天井和两个客堂都是打通的。

张大千与张善孖

17号楼下的客堂间是兄弟俩的画室,取名为大风堂。画室中央摆放着一张很大的特制画案,四周墙上挂满了兄弟俩的书画作品。

张大千 张善孖《松林虎啸》

善孖擅长画虎,为了观察老虎的各种体态,他还在天井里养过一只小老虎。

张大千(左)与哥哥张善孖养的宠物老虎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氏兄弟举家迁往苏州网师园,不久又迁回老家四川。1941年起张大千赴敦煌临摹壁画三年。1950年,张大千应印度邀请,赴新德里举办画展,从此离开了家乡和大陆。


马当路278弄西成里40号影星上官云珠旧居

上官云珠,著名话剧演员、电影演员,原名韦均荦。1962年被推举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1936年辍学嫁给美术教师张太炎。1937年随张家到上海,在何氏照相馆当开票员。1940年考入华光戏剧学校,继入新华影业公司学习,改用艺名上官云珠(著名导演卜万苍为其取的艺名),有子张其坚。1941年入天地剧社,开始演艺生涯,首演话剧《雷雨》获得成功并与张太炎离婚,与耶鲁大学毕业的文人姚克结婚。1944年生女姚姚。后进入电影行业,主演《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1946年与姚克离婚。

上官云珠

上官云珠主演《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9年后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出《枯木逢春》、《早春二月》、《舞台姐妹》等影片。1951年与兰心剧院经理程述尧结婚,1952年因程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受牵连,离婚。有子韦然。1950年代多次受到毛泽东接见。“文革”期间遭到迫害,于1968年11月23日凌晨3时跳楼自杀,终年48岁。女儿姚姚1975年9月23日因车祸身亡。

毛主席接见徐玉兰、白杨、上官云珠、王丹凤(左起)
马当路278弄西成里63号作曲家、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旧居

周巍峙,原名良骥,1916年6月生,江苏东台人,音乐家。曾担任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主席。1934年参加上海左翼歌咏活动。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首次指挥演出了《黄河大合唱》。1950年创作《打败美帝野心狼》,后定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1964年,组织了大型音乐舞蹈《东方红》的创作排练工作。1982年,领导和组织创作、演出大型音乐舞蹈《中国革命之歌》。曾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成果特别奖、突出贡献老一辈音乐家”奖。2014年9月12日4时34分,周巍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周巍峙马当路278弄63号,是周巍峙青年时期的旧居,他也是从这里走向了延安。

马当路328弄32号著名京剧演员刘斌昆旧居

刘斌昆1902年生于上海,京剧丑角。为海派丑角的代表人物之一。梨园世家出身。1916年拜徽班名丑赵桐顺为师并随师演出。1921年满师赴南京搭京班,拜克秀山为师,改唱京剧。1925年刘斌昆到上海,陆续拜郭春山、萧长华,昆曲名家徐凌云、汉剧名丑李春森等10人为师。1932年参加周信芳的移风社,赴北京、天津、济南、沈阳等地演出。1934年曾一度改行行医。1935年复入黄金大戏院演出。1939年有“江南第一名丑”的美誉。上海解放前夕,与周信芳、俞振飞、李玉茹、赵桐珊等合作演出于中国大戏院。1951年参加华东京剧试验剧团,后加入上海京剧一团并为上海戏曲学校师生说戏讲课。1956年曾随上海京剧院赴苏联访问演出。

刘斌昆

周信芳、刘斌昆《清风亭》      怀旧篇

如今,随着上海城市建设的发展,早已消失的大华书场和马当路上的一些中小学、幼儿园仍然印记在人们的心中,令人不时怀念。



       大华书场
马当路25号:大华书场。前身为维纳斯舞厅,民国30年(1941年)改名大华舞厅,日演评弹,夜设舞会。民国35年恢复称维纳斯舞厅,白天仍演评弹。1954年改大华书场。座位先是散席420只。1952年增至600只、1958年改长排翻板椅812只,1987年书场迁地下室后座位减到180只。

上海评弹团编演的中篇《冲山之围》、《麒麟带》、《杨八姐游春》、《急浪丹心》等皆首演于此。

蒋月泉书坛生涯50周年、刘天韵逝世20周年、江浙沪著名老演员会书等专场在此举行;80年代初日演评弹夜演戏曲或放映放录像;1985年2月8日起每逢周日上午举行评弹茶座,颇受欢迎。1990年大华书场关门,原址建起了新世界大厦(K11)。



       马当路小学
马当路217号:马当路小学。前身为水木公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上海市水木业公会出资创办于现址。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开始招生上课。首任校长胡叔田。翌年改名为水木工子弟小学,1913年又改为沪绍水木工业通惠小学,简称私立通惠小学。1943年前学校只招男生,1943年起兼收女生,并兼聘女教师。抗战初期,校舍被占停课,经多方交涉,方收回校舍,得以复课。解放后,增加班级,并附设幼儿园。1956年改公办,用马当路小学名。1993年,有班级21个,学生858人。教职员工62人,其中教师50人。学校占地面积2471平方米,建筑面积3922平方米。1963年起,6次获上海市小学基层乒乓赛团体冠军。1979年被确定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79-1984年间曾被定为重点小学。1999年并入上海市卢湾区淡水路第三小学。
         图片集锦


1995年马当路小学


金色的童年,难忘的记忆

(鸣谢微信“开先”同学提供下列图片)




       马当路第二小学 马当路271弄60号:马当路第二小学。1963年创办。1974年改为民办前进小学。1985年恢复为马当路第二小学名称。学校占地0.9亩,建筑面积1246平方米。1988年,有班级13个,学生318人,教职工42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1987年评为市小学教育先进单位。

       马当中学
马当路354弄10号:马当中学。1964年创办,1979年新兴中学并入。1993年,有班级11个,其中初中11个。学生437人,其中初中生437人。教职员工86人,其中教师53人。学校占地面积3291平方米,建筑面积3010平方米。1997年转制为震旦外国语中学。
               图片集锦


马当中学75届毕业40周年庆典纪念


(完)



       马当路幼儿园
马当路23号:马当路幼儿园。1959年创办。1969年淡水路三小附幼、普安路幼儿园并入。     
结语《低碳骑游马当路》吴积善摄于马当路复兴中路

时代在前进,马当路在发展,在上海的改革开放浪潮中一马当先,或经典,或时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在马当路上,透过梧桐树,四周环顾,既有一排排石库门留守着老上海记忆与迷人风情,又有一幢幢高楼华厦彰显出都市的现代化绚丽风采。  

转自上海老底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